中大型轿车的“油耗偏见”存在很久:总觉得车大就费油,哪怕是混动,也比小车费,日常通勤不划算。这种“油耗焦虑”千层金配资,让不少人宁愿选小一点的车。而领克10 EM-P在预售时,既保证了中大型车的体量,也强调了节能表现。作为混动轿车,它似乎想证明,大车也能有不错的日常使用成本。
领克10 EM-P定位中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预售价19.2万元起,已正式开启预售,计划9月上市,展车已陆续抵达全国门店。其对“油耗偏见”的打破,并非单纯依赖混动技术的固有优势,而是通过动力系统的优化与车身设计的协同,在5050mm×1966mm×1487mm的大尺寸车身基础上,实现了低能耗与实用性的平衡,让中大型车的日常使用成本降到合理范围。
核心动力系统的高效表现是节能的关键。搭载1.5T电混引擎与DHT Evo电驱系统,配合后桥90kW P4异步电机,这套动力组合并非简单追求功率输出,而是通过智能能量管理实现能耗优化。整车综合功率达390kW,峰值扭矩755N·m,百公里加速5.1秒,强劲动力与CLTC亏电油耗4.22L/100km的低能耗形成反差,证明大车也能在动力与节能间找到平衡点。日常通勤时,系统可自动切换至纯电模式,短途出行完全依赖电力驱动,无需消耗燃油;长途驾驶时,混动模式通过引擎与电机的协同,避免能量浪费,让每一滴油都能转化为有效续航。
车身设计的空气动力学优化进一步助力节能。26.5°超跑大倾角A柱与C柱12°上扬倾角的设计,不仅塑造出灵动姿态,更降低了风阻系数,减少高速行驶时的能量损耗。车身线条流畅过渡,从引擎盖到车尾形成连贯的气流通道,配合底盘平整化处理,让空气流经车身时的阻力更小千层金配资,间接降低能耗。这种“以形助能”的设计思路,让5米多长的车身在行驶中更“轻盈”,减少因体型过大导致的额外油耗。
电池系统的高效利用拓展了节能场景。作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其电池容量可支持日常纯电通勤,对于多数用户的单日出行距离来说,仅需夜间充电即可满足次日需求,大幅降低燃油消耗频率。即使在亏电状态下,电池仍能通过能量回收系统高效存储制动、滑行时产生的电能,转化为驱动动力,减少对引擎的依赖,避免传统燃油车“能量浪费”的问题。这种“全场景能量回收”的能力,让大车在走走停停的城市路况中更节能。
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的精细化控制提升了能耗表现。基于CMA Evo智能电子架构,系统可根据实时路况、驾驶习惯自动调整动力输出方式:在拥堵路段,优先以电机驱动,减少引擎频繁启停造成的能耗;在高速巡航时,引擎进入高效工作区间,同时为电池补能;下坡或减速时,电机自动切换为发电模式,回收能量。这种“预判式”的能量分配,无需用户手动干预,即可让车辆始终处于低能耗状态,尤其适合日常通勤的复杂路况。
大空间与节能的平衡体现在实用场景中。3005mm轴距带来4.8㎡的整车套内面积,宽敞的空间满足家庭出行、商务接待等多元需求,无需因节能而妥协实用性。四座云感零压座椅的通风、加热、按摩功能,可通过能耗优化设计避免电力浪费,比如座椅加热仅在接触区域发热,减少能量损耗。5.7L冷热一体车载冰箱等舒适配置,也采用低功耗运行模式,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不增加过多能耗负担。
辅助功能的节能设计同样值得关注。全球首款搭载的英伟达Thor芯片(700TOPS算力)虽具备强大运算能力,但日常使用中仅根据辅助功能的启用状态调整功耗,避免“全时高负荷”运行。激光雷达与29个传感器的感知系统,在不需要辅助驾驶时自动降低扫描频率,减少电力消耗。这种“按需供能”的智能控制,让高科技配置的能耗更合理,不会成为额外负担。
预售政策中的权益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至高价值18000元的三重豪华权益,包含与充电相关的服务支持,帮助用户降低充电设施的安装成本。推出的3个版型中,120四驱Ultra适合日常短途通勤,纯电续航可覆盖多数用户的单日出行;240四驱Ultra则兼顾长途需求,两种版本的核心节能技术一致,用户可根据出行范围选择,无需为不必要的续航能力支付额外成本。
从动力系统到车身设计,从能量管理到配置优化,领克10 EM-P用全方位的技术手段,证明中大型车的“费油”标签并非不可打破。它没有让体型成为能耗的负担,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让大车也能拥有经济的日常使用成本,为被“油耗焦虑”困扰的消费者提供了新选择。对于想选大车又怕费油的人来说,这种“体量与节能并存”的表现或许正是答案。毕竟,车辆的价值不该被能耗标签限制,一辆好的中大型车,本就该在满足空间与舒适需求的同时千层金配资,让日常使用成本保持在可接受范围,让“大车”与“省钱”不再对立。
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