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景配资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吴尚之著,团结出版社2025年6月
近日在家躲暑时,有缘阅读到吴尚之先生的新作《中国古代读书故事》,初不留意,然一旦走进这本书的世界,恍恍然间欲罢而不可得,于是就干脆放下手中其他活儿,一口气将此书读完,颇觉获益良多。掩卷思虑,深感此书对于时下的人们,又何尝不是一副清醒的“凉”药?希望沉迷于手机短视频和电脑游戏的诸多青少年学生,不妨趁暑假之日读读此书,或许会有新的决心与判断。不管怎样说,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读书大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对个人的人生成长,对提高自己的认知和重要性不无裨益。
时代的产物,强国的需要
从历史上看,中国已有百万年的人类史,近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至少也已有三千余年,可说是一个具有浓重耕读传统的泱泱文化大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书重学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在中国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读书故事。这些读书故事中,既有人们耳熟能详、流传很广的,如韦编三绝、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程门立雪、手不释卷等读书典故,还有更多感人至深、鲜为人知的,如牛角挂书、以杖自击、划粥割齑、以荻画地、牧羊读书、砍柴买纸、买臣负薪、忍辱苦读、瞽者勤学等。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这些读书故事,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这些故事之所以传颂不绝、历久弥新,是因为许多读书故事中蕴含着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奋刻苦、笃志好学的读书精神与人生品质。我们需要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读书传统,赓续中国古代先贤的读书精神,更需要古为今用,以为我们的今日时代服务。或许,这正是作者撰写此书的出发点与根本点,充分彰显了作者的文化使命感与高度的时代责任感。
对古代先贤读书精神的浓缩与解读
吴尚之先生在《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的代序中金景配资,对古代先贤传统的读书精神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总结和概括。主要有八点:
其一,修身重德、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书中记载的古代读书故事中可以看到,古代先贤将读书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基础和治世的前提。他们十分重视对知识的汲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端正个人的道德品行,将读书作为陶冶个人道德情操和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一种矻矻孜孜、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做到了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这是本书带给我们的一份启示。
其二,志存高远、笃志好学的精神。“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古代先贤们所以能做到一生勤奋好学,学有成效,大多与他们的读书志向与人生理想有关。他们有坚定的读书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理想,通过学习不断锤炼自己坚毅的意志品格。这种志向既包含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也包含了坚定的意志。读书爱好与读书志向相互促进,读书成效与读书意志相互加持。有了坚定的读书志向与行动,读书的习惯就会逐步形成,读书的成效就会自然显现。
其三,勤奋刻苦、心无旁骛的精神。作者系统梳理古人读书故事,认为古代先贤在读书方面都很勤奋刻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与“苦”,是古代先贤攀登书山、横渡学海的不二法门。他们不是一般的“勤”与“苦”,是囊萤映雪的“勤”,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唯有“勤”与“苦”,他们才学有所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不息,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与此同时,他们的身上还有一种特质,那就是一心向学、心无旁骛的精神。在书中诸多的读书故事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勤学故事之外,还有划粥割齑、目不观园等流传于世的专注故事。这些故事启发我们:读书唯有心静、唯有深入,才会甘苦自知,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读者如有兴趣,可以翻翻这本《中国古代读书故事》。
其四,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本书中的许多读书故事,都展现了古代先贤的这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读书精神。他们面对书山学海,绝不轻言放弃,有恒心,有毅力,日积跬步终至千里,善积小流终成江海,“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最终“读书破万卷”,进而做到了“下笔如有神”,攀登上了知识的巅峰进而成就了他们的人生梦想。
其五,乐而好学、博览群书的精神。古代先贤经历了读书求学的千辛万苦,但他们不以读书为苦,反以读书为乐,将读书视为人生快意之事,在阅读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心灵境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时,他们不断开阔读书的视野,拓展读书的领域,做到多连博贯、博览群书,希望从中“悟道”“得道”,取得超乎寻常的读书成就。
其六,手不释卷、惜时如金的精神。在古代先贤的读书生活中,他们尽管事务繁多,政务繁忙,军务繁忙,但是仍能做到手不释卷金景配资,珍惜寸阴,所读之书并不比别人少,用于读书的时间比常人多,其原因正在于他们比一般人更懂得读书的益处,更加珍惜时间,更善于抢抓时间,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于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真正做到了惜时如金,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书中惜时如金的读书故事,在当下尤其值得弘扬与提倡。
其七,勤于思考、学思结合的精神。孔子在《论语》中谈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所学的内容,很多困惑的问题就永远没有答案。反之,如果整日空想而不去努力读书,就会浪费大好光阴而终将一事无成。古代先贤之所以读有所成,除了他们好学苦读外,还在于他们会学习,善学习,能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做到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理解和消化书籍的内容,巩固和深化读书的成果。书中的朱子问天、上山看花等读书故事都是勤于思考、学思结合精神的体现。
其八,读行一体、知行合一的精神。读书不用,不如不学。书中认为,“知行合一”是古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代先贤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行合一,边学边行,认为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践行,将学问和知识付诸实践,又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但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以此不断丰富人生阅历和知识。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故事,就代表了古人这种读行一体、知行合一的精神。
通俗易懂,内容丰富
作者在《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一书上颇下功夫,全书上下纵横数千年,内容全部围绕古代读书故事而展开,可谓自成体系。
首先,作者撰写此书的主旨在讲述他的“读书之术”“读书之道”。正如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所言:“借鉴古人读书的方法固然重要,了解他们的读书故事、学习他们的读书精神同样重要。”“读书方法是读书之术,读书故事里蕴含的读书精神”才是需要读者们反复咀嚼的“读书之道”。
其次,作者为撰写此书耗费了很大的心力,做了长期、大量的积累工作。吴尚之先生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深感要写好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读书故事的书并不容易。这不仅是因为现成流传下来的读书故事数量还不是太多,更多的故事需要从历史文献中深入挖掘,重新整理,更重要的是,目前传颂的读书故事,大多是一些成语典故,内容比较简单,故事性并不是太强。另外,作者还看到,有些故事特别是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故事,准确性不够,有的甚至是误传,有的故事中的人物张冠李戴。这些问题,既是促使作者撰写此书的动力,又何尝不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呢?作者为了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国古代的读书故事,在写作过程中,阅读和查找了有关文献典籍,为写作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资料。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代读书故事作了一次系统的梳理,从已有历史文献典籍,特别是从二十四史中挖掘、整理了许多新的材料,也从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书籍中发现、收集了一些新材料,从而拓展了古代读书故事的范围,增加了不少新的读书故事。二是为有些流传至今的读书故事充实了内容,比如故事中人物的生平、故事的具体情节、过程,针对这些人物读书之后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等进行了文献方面的查找和考证,力求做到每一个故事都有出处。不仅如此,作者还对书中读书故事进行了必要的、简要的点评,或是揭示读书故事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或是阐释读书故事对当代读书人的启示和借鉴,总之是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开卷有益。
再次,《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一书,推出了古代先贤的80个读书故事,以年代为序,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先秦至两晋时期,中编为南北朝至两宋时期,下编为元明清时期,基本上是集数千年来古人读书故事之大成。在收集、整理、写作中,作者不仅参考了65种文献典籍和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学术书、辞书,而且更是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用现代语言进行了概括与改写,内容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读来毫不费力,不失为一本可以普及的励志之书。
《中国古代读书故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门讲述古人读书故事的佳作,它与由团结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古人谈读书》一起构成姊妹篇,以此鼓励更多的人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立大志向,拥大智慧,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努力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作者:马平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景配资
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