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三首送别诗中鑫优配,从安慰落第年轻人的温柔,到对远赴边疆友人的牵挂,再到对失意归隐者的理解,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与人生态度。
送落第人还乡
一年春天,科举放榜之后,王维送别一个叫綦毋潜的年轻人。綦毋潜科举落第,要返回江南老家。
王维是一个情感特别细腻的人,替綦毋潜想了很多,像是一个宽厚温柔的兄长,又像是一个洞穿一切情绪的知己。
从长安到江南,路途遥远。看着綦毋潜落魄的样子,王维写下了《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这首诗: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中鑫优配,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綦毋潜参加科举,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失败之后,难免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我是不是不该来呢?王维在诗中替綦毋潜做出了回答:既然已经远至君门,选择了这场考试,那谁能说这样的选择是错的呢?这是在劝慰綦毋潜不要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落第的原因只是因为“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没有碰上合适的时机,计谋没有得到采用,并不能说这世上知音太稀少。王维在祝福綦毋潜一路平安顺利,也在安慰他:你不是孤单的,不要因为偶然的命运挫折而消沉,你的身后,站着知音。
落第还乡这样的旅行,是颓丧的,王维却给他送去了一种绵绵不绝的力量,一种乐观坚定地相信世上终有知音的信仰。幸运的是,綦毋潜后来再度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得中进士,也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送元二去西域
又是一个春天,王维要去送别的,是一位叫元二的朋友。这场送别中,他写下了《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鑫优配。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去的西域,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地方,他可能要奔赴一项前途远大的事业。王维对着元二,端起了送行的酒,似乎说了一些调侃的话——你就多喝一杯吧,你去了西域,出了阳关,就没有我们这些老朋友陪你喝了。元二也笑着把酒喝完。
但是,送别的气氛真的会这样轻松吗?
在古代,诗和乐在一些情况下相互关联。诗句中提到的“渭城”与《渭城曲》之间就有一些微妙的关联。《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是有名的断肠曲,非常悲凉。
带着对《渭城曲》的印象进入王维送别元二的这首诗,我们就会发觉其间藏着一种担忧,担忧元二这一去,孤独常伴,且前途难料。在唐朝,有很多士人选择前往边疆立功。但是,这个选择生死难料,纵然能侥幸回来,也可能是一事无成。
古代交通不发达,离别的时间很漫长,路途风险也很大,因此,古人向来重离别。王维为什么会对元二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呢?因为王维了解边塞的景况。他是有过出塞经历的。他明白,元二到了茫茫大漠之后,要品味的是全新的人生滋味。在与元二的这种壮行场合里,他不是一味地在壮行。他知道前方的命运是未知的、无常的,因此在送别的诗歌中掩藏了许多含而未露的感情。
送别失意友人
无论是送綦毋潜还是送元二,王维都是在借着自己所感来体谅他人。还有一场送别,王维从被送行者身上看到了自己。这场送别也被王维写在了诗中,这首诗就叫《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个二人偶遇的场景,诗中只有三句对白。诗人下马赠酒,关切地询问所遇友人要去往何方。这个朋友说自己人生不得意,要归隐到终南山。在穷达与升沉无定的人生岁月里,他选择了放弃与退隐。而心中的愤懑不平,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放弃而平息。“莫复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不要问了,真的不要问了”,无奈之意溢于言表。他的去志之坚,以及对人生“不得意”的愤慨,全都在这句诗中了。
“白云无尽时”这声叹息,不仅是友人独自发出的,更是他们共同的慨叹。这种平淡的叙述,是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安慰,也透露着对友人今后人生的祝福。归隐并不代表消沉,离去也许反而是解脱。这场送别,是诗人与友人一起,对友人过去生活的挥手告别。
王维在这首诗里,没有提及送别的是什么人。它没有固定的指向,好像是在说所有人。王维作为诗的作者,他自己的人生,既可以代入送别者的角度,也可以代入被送别的位置。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蔡丹君中鑫优配
传金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